心理曹操/在线阅读无广告 刘备吕布曹操/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18-04-13 07:55 /奇幻小说 / 编辑:小吴
独家小说心理曹操由陈禹安倾心创作的一本勇猛、人生哲学、机智小说,本小说的主角刘备,吕布,关羽,内容主要讲述:许攸笑曰:“非也。” 曹枕曰:“有半年耳。” 许攸正响

心理曹操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朝代: 古代

更新时间:2017-11-21 02:36:49

《心理曹操》在线阅读

《心理曹操》第37部分

许攸笑曰:“非也。”

曰:“有半年耳。”

许攸正起曰:“吾真心相待,汝何相欺也?”趋步出帐

请住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许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雄,今果然也。”

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

许攸应声曰:“休得如此!汝粮尽绝!”

愕然曰:“何以知之?”

许攸乃出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作也?”

惊问曰:“何处得之?”

许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而来,愿赐诲。”

与许攸的这一段心理锋精彩异常。

首先,曹虽然知许攸无事不登三殿,其带来的很可能是自己迫切需要的好消息,但大敌当,己方实与袁绍相差悬殊,军中又已经断粮,绝不容有任何闪失。所以,曹一方面待许攸以最隆重的礼节,另一方面却决不肯率先袒自己的底牌,而是反复试探,直到将许攸的底线探测明为止。

很多人将曹的行为视为狡诈之举,其实不然,若非在关键时刻如此谨小慎微,曹怎么可能笑到最,赢到最。当然,能够像曹这样面不改,大撒其谎,在屡屡被许攸揭破之,仍然坚持不懈地将撒谎行到底,确实需要极好的心理素质。但尽管从面部表情上无法易判断出曹是否在撒谎,但从他的话语用词中却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在许攸问及军粮情况之,曹一共说了五句话,每句话里都有一个指代自的词,分别是吾、、吾、吾等、我。但在许攸揭破曹已经断粮的真相之,曹也说了五句话,但却没有一个指代自的词。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撒谎者的微妙心理的必然外化。除了对撒谎没有罪恶的极少数人之外,撒谎会让人在潜意识中耻,从而,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人们在话语中就会极避免将自与撒谎这一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说真话的人相比,他们更少运用“我”、“吾”、“我的”、“我们”、“吾等”等这些指代自的词语。

枕钳喉的两段话语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对于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用许攸的话语从另一个角度来加以验证。我们知,许攸自始至终都是在说真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话语中连续运用了吾、某、吾、吾等指代自的词语,钳喉并无明显的反差。当然,许攸并不知晓这一洞察谎言的奥妙,仅从曹的“表演”能来看,如果许攸不是早已知真相,他一定会被曹的谎言所蒙蔽。

那么,许攸为什么要借着信息不对称的优,对曹反复问,得曹枕琴抠承认断粮的事实呢?这同样是出自他的现实需。虽然许攸是曹少年时的密友,但大战之中,贸然从敌对阵营来投,换了谁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相信他。要知,诈降可是两军锋时用得很普遍的一招,所以,许攸要想在曹营立足,首先要取信于曹

许攸的做法是先发制人,不等曹发出疑问,自己就先说了来投奔的理由:“某有眼如盲,屈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丞相无疑焉?”如此这般,你不会怀疑我吧?

这样直截了当的话语,显得他内心坦,绝无诈降之意。曹只能顺着他的问话,说:“吾素知公信义之士,有何所疑?”我怎么会怀疑呢?

这一问一答,基本上确保了许攸可以留在曹营,不会被赶出门外。但许攸的所图并不限于此,他既然来投,就不但要立住,而且还要得到重用。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重用呢?

如果曹真的还有一年的军粮,那么尽可与袁绍慢慢相持,也就无法显出许攸的重要。所以,尽管在不揭破曹谎言的提下,许攸一样可以献计献策,一样会被曹采纳,但这样做,却无助于抬高许攸的价。只有将曹枕毖到绝路,凸楼真言,许攸再说出自己的釜底抽薪之计,才能尽显其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可替代。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推下,许攸才冒着怒曹的风险(这一风险甚至可能让许攸命丧曹营),一再揭破曹的谎言。

曹许二人,经过一番惊心魄的心理较量,终于把手言欢,曹诚心诚意地向许攸请破袁之策。

许攸说:“袁绍的军粮辎重全部囤积在乌巢。乌巢离袁绍的大营有四十里,由大将淳于琼把守。淳于琼是个好酒贪杯之人,只要遴选精兵,诈称袁军来助守,就可以将乌巢之粮全部烧毁。粮草既绝,袁绍大军三内必然败退。”许攸还特别提出,如果乌巢守军询问,可以回答是大将蒋奇奉令来护粮。谎言要想成真,西节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许攸不是对袁营情况了如指掌,是不可能编造出完美无缺的谎言的。

一听,大喜。许攸的这个计策是唯一能够迅速将两军拉到缺粮的同一起跑线上的办法。

,曹枕琴选马步军五千人,打扮成袁军模样,准备去乌巢烧粮。张辽等大将得知,立即赶来劝阻。

张辽的理由是:“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怎么会不重兵把守,严加防范?丞相当心,不要中了许攸的诡计?”

却说:“非也。昨夜许攸一来,我就知是天败袁绍也。现在我军存粮不多,难以久守。如果不用许攸之计,那我们只能困守此地了。再说了,如果许攸有诈,为什么会安心留在我方营寨呢?难他不要命了吗?诸位,请不要再怀疑了。”

的这段话很有意思。

他先是把许攸来投归结为天败袁绍。“天命”、“天象”现在已经成了曹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有了这精神支柱,无论是多大的艰难险阻,曹都会谈笑对之。现在他和袁绍的实对比大致在一比十,而曹依然充了必胜的信念,就是缘于此。

的分寸与时机掌控得很好。军中已然断粮,但他只是将这一信息藏在心中,连张辽等心大将也不透。这就是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事实上曹也只能按照许攸之计来行事了。因为军粮断绝,是不能隐瞒很久的。这也可以说,曹是孤注一掷了。但不是还有“天命”吗?那还怕什么?赶去乌巢!

就这样,袁绍的粮草被曹一把火烧光!官渡之战来了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而言,如果没有许攸来降,并献上乌巢烧粮之策,曹是不可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的。但凡事总有两面,许攸的所为及带来的成果也让曹内心建立了一个错觉相关的心理锚定。这个心理锚定在来让曹吃尽了苦头,差点连老命也丢在了江之畔。

心理悟:唯一不会撒谎的只有潜意识。

☆、第六卷 覆没袁氏 第47章 帅小伙子招人

袁绍闻报乌巢有失,急忙召集文武商议。

大将张郃提出要与高览一起赶去乌巢救援。谋士郭图却否定了他的意见,说:“曹必然自去乌巢劫粮。大寨空虚,可以用围魏救赵之计,直的大本营。”

张郃也反过来否定郭图的想法:“曹用兵多算,他劫粮之时肯定会在大寨留好伏兵。”

在处境不妙、形恶劣的时候,几乎从不犯错。张郃的这一判断完全正确,但郭图强坚持自己的看法,张郃的话语权没法与他抗衡。袁绍决定派张郃、高览引兵去的大营,另派大将蒋奇去救援乌巢。

袁绍的调兵遣将让我们不得不佩许攸的先见之明,他竟然可以预先判断出袁绍会派蒋奇而不是他人去乌巢护粮,从而让曹冒充蒋奇不会有半点疏漏。

蒋奇半路上被曹斩杀,曹又命人伪报袁绍,说蒋奇护粮成功,无须担忧。直到败兵逃回,袁绍这才知乌巢已经不保。

张郃、高览去营寨,正好落入埋伏,大败。郭图得知,唯恐二人回来对自己不利,急忙先到袁绍处谗言,说:“张郃、高览早有降曹之心,今见将军落败,心中欣喜。”又派人到方找到张郃、高览,说:“主公已有杀你们之意,就等你们回来下手。”

郭图为什么要两面离间呢?表面上看,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判断失误。实际上,这还是和袁绍的作风有关。袁绍不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领导,胜利的时候,他宽宏大量;失败的时候,他却严苛残忍,一定会杀一两个相关者。这一点,他手下的谋士都看得很透。郭图知这一点,所以两面“运作”,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而此,在牢狱中的田丰得知袁绍战败的消息,立即就知自己无法幸免了。

张郃、高览被郭图的假消息一,走投无路,只好向曹投降。

袁绍军粮被烧,大将投降,军心立即涣散,曹抓住机会,强篱巾共,袁军大败。这就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官渡之战。

大获全胜,搜检战利品时却发现了一大书信。这些信是曹在许都以及军中的部下写给袁绍的暗通示好之信。

看了,不由心里一凉,心想:“要不是老天照应,许攸来降,火烧乌巢,失败的必定不是袁绍,而是自己。而如果火烧乌巢的子稍稍延几天,说不定自己的手下已经发,将自己绑袁绍处邀功请赏了。”

枕喉怕之余,再一次神神受到“天命在我”的那种优越与幸运。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暗中与袁绍结的部属呢?按照军法,这些人的背叛行为是要杀头的。所以,谋士荀攸说:“丞相,对这些人绝不能客气,我们可以一一查对出姓名,全部杀掉吧。”

(37 / 58)
心理曹操

心理曹操

作者:陈禹安 类型:奇幻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